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陕西日报01-18 09:26

内容提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为做好今年经济工作,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会议强调,2024年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扎实做好经济工作。我们要增强信心和底气,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有效应对和解决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第二批主题教育临近收官,要坚持标准不降、劲头不松,把主题教育同各方面工作结合起来,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第二批主题教育临近收官,广大党员干部要继续保持思想上的紧张感、工作上的紧凑感,把实的要求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在牢牢把握总要求、目标任务、方法措施的前提下,在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检视整改、推动发展和为民服务等方面更加深入,把焕发出来的学习、工作热情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不断取得新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突出重点 把握关键 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康喜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不久在北京举行。会议全面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为做好今年经济工作,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会议强调,2024年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扎实做好经济工作。我们要增强信心和底气,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有效应对和解决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总结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排在首位的就是“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这一重要论述,深化了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为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新时代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在新发展阶段,没有质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长将不可持续,只有以“硬道理”的清醒认识自觉推动高质量发展,解决好质的问题,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持续增长,才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物质技术基础,以发展实绩不断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体现的是党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的理念的持续和升华,是尊重经济规律、把握发展大势、适应现实需要、争取未来竞争主动的战略选择,是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挑战、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坚持用全面、系统、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形势,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切实增强战略定力,增强风险意识、忧患意识、进取意识,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不断推动经济结构持续向优、增长动能持续增强、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二、高质量发展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

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扎实做好经济工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4年经济工作从9个方面作出了重点部署,充分体现了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指向,体现了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要求,对于我们纲举目张做好工作、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要着力解决瓶颈问题,从“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切实提高产业链核心能力;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用高质量供给创造引领新需求。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内需市场是一个巨大的富矿,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关系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要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优化消费环境,充分释放消费潜力。要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培育发展新动能,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建设,持续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效率,增加投资效益。还要以投资和消费的良性互动推进供给结构优化和消费结构升级,从而不断提升内需质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针对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要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聚焦国有企业改革,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注重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和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营造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让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们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要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完善适应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体制机制,如优化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激励约束和考核评价体系等,着力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等问题。要把更高水平市场体制建设作为提质增效的根本,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要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深化改革,促进各类经营主体更加规范、更具活力、更多创新,实现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可持续的发展。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切实减税降费,帮助企业纾困减负,支持科技创新和专精特新等实体经济发展。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在提振外贸上,要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支持外贸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培育以高技术、高附加值、绿色低碳等为特点的外贸新动能,拓展多元稳定的国际经贸关系、抓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落实落地。在吸引外资上,要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认真解决数据跨境流动、平等参与政府采购等问题,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打造“投资中国”品牌。切实打通外籍人员来华经商、学习、旅游的堵点。

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安全是发展的基础,稳定是强盛的前提,只有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才能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要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只有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才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实现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国内大循环的空间才能更广阔、成色才能更足。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按照主体功能定位,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今后发展的高歌猛进。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只有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

2024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经济工作,关键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全力完成各项重点任务。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要讲求工作推进的方式方法,抓住主要矛盾,突破瓶颈制约,注重前瞻布局,确保重点任务落地落实。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胸怀“国之大者”,主动担当作为,加强协同配合,积极谋划用好牵引性、撬动性强的工作抓手,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和成效,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

把实的要求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

林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第二批主题教育临近收官,要坚持标准不降、劲头不松,把主题教育同各方面工作结合起来,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第二批主题教育临近收官,广大党员干部要继续保持思想上的紧张感、工作上的紧凑感,把实的要求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在牢牢把握总要求、目标任务、方法措施的前提下,在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检视整改、推动发展和为民服务等方面更加深入,把焕发出来的学习、工作热情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不断取得新成效。

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2023年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是一件事关全局的大事。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在全党开展好主题教育,推动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不断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向深入,是统一全党思想意志行动,始终保持党的强大凝聚力、战斗力的必然要求。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思想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对高质量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把实的要求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实实在在抓好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实实在在检视整改突出问题,实实在在办好惠民利民实事,用实干推动发展、取信于民。”开展主题教育,“实”是目标,也是过程。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第一批主题教育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取得明显成效。第一批主题教育取得的实效和形成的经验充分证明,我们必须以扎实作风谋划举措、部署工作,采取务实管用的方式方法,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根据党中央部署,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在省以下各级机关及其直属单位和其他基层党组织开展。相较于第一批主题教育,第二批主题教育层级下移,参加单位和人员范围广、类型多、数量大,直面基层和群众,同群众的联系更直接、更紧密,需要解决的矛盾问题更复杂、更具体。应当看到,老百姓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非常反感,喜欢的是实实在在做工作,第二批主题教育在群众家门口开展,越到基层越要突出一个“实”字。理论学习深不深、调查研究真不真、推动发展强不强、检视问题准不准,群众看得最清楚,感受也最直接。摸清了真实情况,了解了真实问题,作出的决策才能对症下药,才能真正解决问题、造福于民。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实”字当先,“干”字为要,克服“走马观花”的懒散态度和“虚与委蛇”的应付心理,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深入一线、贴近群众,多到车间码头、田间地头、背街小巷去,和百姓唠唠家常,听听掏心窝子的话。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向群众学习、拜群众为师,不断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找到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方法和途径,真正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

坚持标准不降、劲头不松,把主题教育同各方面工作结合起来。从2023年4月开始,主题教育在全党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两批主题教育前后衔接,既有共同的主线和要求,又各有侧重。扎实开展主题教育,贵在持之以恒,也难在持之以恒,一定要防止虎头蛇尾。目标确定了,任务明确了,就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第二批主题教育临近收官,但收官并不意味着收兵。越到收官之际,越要克服松劲心态、懈怠情绪,拿出慎终如始的恒心和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高标准高质量高要求落实主题教育各项工作。眼下是新一年开局起步的关键期,时间紧、任务重、节奏快、压力大,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标准不降、劲头不松,持续深化主题教育各项重点措施,确保主题教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理论学习不深入不彻底,思想统一就没有基础,党的团结统一就会受到严重影响。要坚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推动理论学习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干事担事,是党员干部的职责所在、价值所在,也是青年干部成长成才的关键。要锤炼遇事不避难、敢于迎难而上的意志品质,把主题教育解决问题的实效体现在推进中心工作上,以更加昂扬的姿态答好主题教育“民生答卷”,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

检视整改“不停步”,真查实改“聚民心”。检视整改是本次主题教育的重点措施之一,是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效的有力抓手。第二批主题教育临近收官,更不能滋生“喘口气、歇歇脚”的松懈念头。人民群众看主题教育是否有成效,最直观的感受是看党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党员干部作风是否有明显进步。作风就是形象,体现在每一项具体工作中,体现在每一名党员干部的言行举止当中。问题检视是否准确、整改整治是否到位,直接反映出理论学习深不深、调查研究真不真、整改效果实不实。广大党员干部要加强检视整改,坚持不懈对标党风要求找差距、对表党性要求查根源、对照党纪要求明举措,聚焦群众反映的“老大难”问题、高质量发展的“硬骨头”、干部思想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深查细照、举一反三,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绝不能大而化之、避重就轻、避实就虚。要正视和解决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的问题,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不做表面文章,坚决反对“四风”特别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着力整改“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面”的问题,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贯通起来,高质量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严肃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抓好突出问题的专项整治,敢于动真碰硬,防止久拖不决、整而不改,确保以严实作风取得务实成效。要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边学习、边对照、边检视、边整改,把问题整改贯穿主题教育始终,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以新风正气振奋人民群众发展信心。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主题教育成效怎么样,最终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根本评判标准。推进主题教育取得实效,必须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广大党员干部要善于从党的科学理论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善于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奋发进取的强大智慧和强大力量,增进人民福祉,深入实际感受群众冷暖、倾听群众呼声,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创新思路办法、激发动力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绩。这次主题教育将“实干担当促进发展”作为具体目标之一,实现这个目标,党员干部要围绕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难题动真碰硬、攻坚克难,彻底抛弃思维定式,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把开展主题教育同推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着眼推动高质量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科学态度和务实精神开创发展新局面。要紧盯影响和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问题短板及其根源,始终将解决“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作为主题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让主题教育深入人心、打动人心、激励人心。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当前,我们面临繁重的发展任务,要解决的问题还有不少,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凝心聚力促发展,驰而不息抓落实,从党的科学理论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自觉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效。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

李岩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人适应克殷代商大变革的需要,在继承夏商两代天命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的思想,为周人立朝提供了法理依据。德政思想、礼乐文化、分封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周人以血缘宗法为基础的文化形态的形成,对后世中华文化产生了根本性影响。

先秦子学,百家争鸣。周朝中后期,“礼失求诸野”,儒、道、墨、法、兵、名、纵横、阴阳等各家各派,围绕重构社会秩序竞相著书立说,中华文化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两汉经学,儒术独尊。经过汉初几十年休养生息,汉朝国力日增。董仲舒适应汉代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国家政治格局,以《春秋公羊传》为基础,吸收借鉴阴阳家、法家思想,对先秦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创新,创立了以“天人感应”为基础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经学地位由此确立,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魏晋玄学,援道入儒。魏晋时期,士族没落,庶族兴起。经学思想受到现实的无情冲击,掌握文化主导权的门阀士族,面对日益旁落的社会地位,在入世与出世的心理挣扎中走向名教与自然的学术论证。王弼、郭象等玄学家用他们改造过的老庄思想来注释儒家经典,玄学思想于是产生。

隋唐盛世,儒释道鼎立。经历魏晋的民族大融合,隋唐时代形成了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环境,思想文化领域的总格局是儒、释、道三家鼎立。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的佛教思想,在唐代完成了中国化的历程,涌现出众多宗派,这是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佛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开创了中华文化在本体论、认识论、心性论等诸多领域新的理论成果,影响遍及哲学、文学、建筑、音乐等领域。

宋明理学,三教合流。理学是在唐以来佛教盛行、儒学衰微的社会背景下,以接续儒家道统为目的的儒学理论。其学说以先秦儒家为基础,吸收佛道两家思想,聚焦理气、心性、知行、修养等核心范畴,开创了儒学发展的新阶段。自宋明至清末,虽然在理学内部有不同学派的分化,社会上也存在着反对理学的斗争,但理学仍然一直占据着当时思想领域的正统地位。

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文化一直保持着巨大的创造力,但在明清之际陷入了宋明理学的桎梏,经济社会也随之落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告终。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有了马克思主义、产生了中国共产党,是开天辟地的大事情,不但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面貌焕然一新,也让中华文明重焕荣光。中华文明一经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就显示出先天的契合性和强大的创造力。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社会追求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相通,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与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念相融,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担当与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相合。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把握人的本质,中华文化把人安放在家国天下之中,都反对把人看作孤立的个体。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科学认识、扬弃、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是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途径,群众史观对圣人史观的改造、矛盾思想对和合理念的丰富、生产力标准对道德本位的纠偏等,都是我们深入推进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创造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特别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推进“两个结合”,才能在新时代开创中华文明正确创新道路,让中华文明别开生面,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创造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让中华文明走向新的辉煌。

作者单位:陕西省委宣传部

打开“陕西头条”阅读剩余内容

热门评论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热评

今日要闻2024/09/08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