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丝博会|考古发掘50年接待超1.6亿人次 百名媒体记者走进千古一帝的“地下王国”

西部网2024-09-23 19:13

9月23日,“2024相约丝博会 全国主流媒体看陕西”主题采访活动采访团走进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西部网讯(记者 马晴茹 宋洋 王靖升)2024年是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五十载风华,承古耀今,硕果满枝。9月23日,“2024相约丝博会 全国主流媒体看陕西”主题采访活动采访团走进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了解秦始皇帝陵及兵马俑坑在考古发掘、保护研究、活化利用等方面的丰硕成果。

“2024相约丝博会 全国主流媒体看陕西”主题采访活动采访团走进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1974年3月,秦兵马俑坑被发现,同年7月15日,秦兵马俑考古发掘正式开始。1975年8月,国务院决定在秦兵马俑坑遗址上建立博物馆。

史书记载,秦始皇帝陵建设工程耗时38年之久,陵墓参建人数达70万之巨,规模之宏大、埋藏之丰富世所罕见。半个世纪间,几代考古工作者不断探索追寻,让沉睡地下2000多年,气势磅礴的军阵、栩栩如生的陶俑得以重见天日。

2024相约丝博会 全国主流媒体看陕西”主题采访活动采访团走进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随着考古工作不断深入,陵寝建筑、地宫形制、陵园结构以及性质各异的陪葬坑、陪葬墓一个个“浮出地面”。铜车马、彩绘跪射俑、石甲胄、百戏俑等重要的“奇器珍怪”相继面世,秦始皇帝陵的外藏、祭祀、墙垣、门阙、道路、工程以及附属遗存逐步明晰,为秦始皇帝陵的全面保护和系统展示提供了科学依据。

近十年来,陕西考古对一、二号坑的持续发掘不断更新着人们对兵马俑军阵的排列规律认知;帝陵规制下的帝国第一陪葬墓——陵西1号大墓的发掘,见证了中国古代中央政权从“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的转变;陵园门址、城垣建筑、寝殿遗址、道路遗存系统的勘探发掘,为认识始皇陵丧葬礼仪进程与遗迹建制结构体系、遗存空间布局等重要问题提供了新的资料。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一号坑展厅全景

50年的考古工作,明晰了秦始皇帝陵以封土为中心、围绕封土形成内外城格局和分布陪葬坑的总体布局特征,以及模拟秦帝国的都邑格局、政治体制、宫廷生活、社会文化、军事制度等内容的规划设计理念。数量颇丰、价值极高的出土遗迹文物,更是反映了秦统一前后物质文化、科技成就及制度文明,对于实证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展示中华文明灿烂成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秦兵马俑是世界文物展览史上的奇观,也是中国文化遗产外交的‘金名片’。”在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暨秦始皇陵大遗址保护研究国际会议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李岗介绍,截至目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累计接待海内外观众超过1.6亿人次,成功入选全球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成为保护、研究和利用文化遗产的示范样板。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一号兵马俑坑内约埋藏陶俑、陶马6000件

“今天我非常有幸看到了西安在兵马俑的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采访中我看到西安通过高科技方式,让秦兵马俑更好地呈现于世人面前,这些经验和创新举措,也值得安徽在考古方面进行学习和借鉴。”新安晚报记者刘旸告诉记者,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新展出的文物,让她非常震撼。希望通过自己的报道,讲好兵马俑的故事,让兵马俑五十年考古和保护经验,能推广到中国更多的地方。

“我会向大湾区的朋友多多推介西安,让更多人来感受古都西安的新活力。”广东广播电视台记者余俊俊说,他是第一次来西安,听说西安没有淡旺季,这次行程也确实深有体会。“这肯定离不开陕西丰厚的历史底蕴,此外,陕西的文旅宣传,对文化古迹的创新性保护和开发以及数字化展现也是很重要的助力。”

打开“陕西头条”阅读剩余内容

热门评论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热评

今日要闻2024/12/27

打开“陕西头条”查看更多内容
取消
确认